close

 


【聯合新聞網/文、圖節錄自博雅書屋《大量閱讀的重要性》,李家同著】


基礎得靠閱讀來奠定。普遍原則非從書中得到不可,不過還得拿到實際生活中檢驗。談話時你根本得不到什麼系統。人們對於某個話題的說法,都是從許多人那兒收集來的。於是人只抓到真相的局部,而彼此之間差距之大,會使他永遠達不到全面的觀點。──約翰生(Samuel Johnson)

過去我們的教育,大都是聽到老師或父母不斷地跟我們說,閱讀有哪些哪些好處,或是傳統上所說的「書中自有黃金屋」這樣的比喻,可是,對那些沒有進入閱讀世界的人來說,這樣的比喻是他們所無法體會的。也許我們要轉換一下說法,先從反面來看,也就是從缺少閱讀時會產生什麼問題來談一談,因為這些感受會比較直接、比較常見,可以讓大家從中體會問題所在。  

什麼是「不會閱讀」?  

也許有人會說,哪有人不會閱讀的?如果說他是文盲的話,當然就無法閱讀。可是我們國家有多少人是文盲?自從國民義務教育實施以來,文盲恐怕是非常少的,除非是年紀非常非常大的人,才會真的不認識字。在目前大多數的人都識字的情況下,又怎麼會有不能閱讀的人呢?

在這裡我需要說明一下,什麼才是真正的閱讀。在英國,常常會舉辦一種有關閱讀的考試,考試結束後便會宣布,我們國家有多少人「cannot read」,也就是「不能閱讀」,為什麼不能閱讀呢?這裡的意思和文盲不識字的情況是不一樣的。這裡的意思是說,當我們給他一本書,或者是給他一篇文章看,若看過之後,卻搞不太清楚這本書或這篇文章在說些什麼,那就是「cannot read」,不能閱讀。

在許多偏遠地區的很多國中生,甚至是高中生,都屬於這種「不能閱讀」、「不會看書」的情況。如果叫他看一本厚厚的書,可能會要他的命。那麼看什麼樣的書就沒問題呢?通常看漫畫書就沒有問題,只有漫畫,他才看的進去。可是這一點也是我相當擔憂的事情,連環漫畫書的圖像式呈現方法,對小孩子的腦袋思考和發展,似乎有很嚴重的影響,一旦習慣了看漫畫書,可能會導致不會看一般的文字書籍,會失去閱讀的能力。所以我會建議盡量把漫畫書收起來,不要讓大孩子看漫畫書。

有一次,我送了一本福爾摩斯的書,給一位小朋友。一般來說,我們都會認為福爾摩斯這樣的偵探小說,應該很容易閱讀,內容也很有趣,相當適合小朋友。但他卻跟我說:「老師,我看不懂。」我反問:「為什麼會看不懂呢?」他回答:「我以為福爾摩斯是個偵探,可是看了之後發現他是個醫生。」我便跟他說:「作者是用華生醫生的口吻來說故事,他是位醫生,可是福爾摩斯是他的好朋友,只要這樣想就可以了啊!」但他又說:「作者明明是柯南道爾,怎麼會是華生醫生呢?」然後我又花費了點時間和他解釋:「柯南道爾是真正的作者沒錯,但他在書裡,是用華生醫生的身份來說福爾摩斯辦案的故事」。他提出的種種疑問,我花了許多時間和用了一些方式,來設法跟他解釋和說明。

也許我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,為什麼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問題,但對這個小孩子來說卻這麼困難?但也正因為他弄不明白這些地方,所以閱讀對他而言,就變得一件有障礙和有難度的事,當然他也就無法感受到閱讀的樂趣。

即使我花費了許多唇舌說明,但他後來仍繼續提出他看不懂的地方,我再詳細問他:「哪一句看不懂,不懂的地方在哪裡?」他就說:「我不知道這一句話是誰講的?」這個問題,有時候我們大人其實也會碰到,因為小說裡的每句對白,作者不會一一詳細交待是誰說的,難免會覺得混亂。不過這時只要再繼續看下去就好,只有一兩句話弄不明白,其實沒有那麼嚴重。但對這個孩子來說,一句不知是誰說的話,就可能成為挫折他繼續閱讀的原因,若是如此,實在非常可惜,所以我再次認真地幫他解決難題。

於是我研究了一下語句,告訴他是誰說的,還有該如何去判斷這個語句的前後關係。可是當他明白了這一句話之後,又有了其他不懂的地方,我便再問他:「還有哪裡看不懂?」他答道:「裡面的那個『他』,『他』是誰?」我再繼續研究這個「他」是誰,然後回覆這個小朋友的疑問。

這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,閱讀其實和騎腳踏車一樣,都要在練習之後才能學會。既然我們不可能在沒有練習的情況下,就憑空學會騎腳踏車,那麼同樣的,閱讀也需要練習,如果讀的書籍與文章比較多了之後,這些原本不熟悉的句子和不同的寫作方式,像是「第一人稱」的敘述方式,慢慢經過訓練,就會漸漸懂得,也會了解原來說故事方式有各式各樣。不僅如此,也會越讀越熟練,速度上還可以越來越快。

但卻有很多人不明白,學習無法順暢和進步的癥結點,是在「不會閱讀」。我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,大家就會更清楚問題的關鍵。

有一個學校的數學老師,他覺得他的學生在數學考試上,老是考不好。雖然他很認真的教學,也確認學生都懂這些算式和方法,但就是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。於是他左思右想,忽然有一天,他突發奇想的找了一位國文老師來,請這個國文老師在考試的時候,幫忙向學生解釋一下數學題的意思。沒想到在解釋過後,學生們的考試成績就好多了。

由這個故事,我們可以知道,為什麼學生的數學會考不好?其實不是因為他的思考邏輯或是數學運算能力有問題,而是題目有時候太複雜,他讀不懂題目要他做什麼,也就影響到他做題目解答。

近年來,我們國家的考試出題,可說是有點走火入魔,為了想讓考試不跟實際生活脫節,所以教育部希望出題時能夠更「生活化」,這樣一來,數學考試的題目,文字說明就會越來越長,因為要增加生活化的文字來敘述題目。可是越生活化,題目就會越困難,因為敘述的句子中,可能有太多似是而非,甚至和這題數學本身無關的事情。

再舉實例來說,題目的開頭可能會先描述一個情境:「小明跟他的爸爸吵了起來,因為爸爸發現,小明買東西找回來的錢有錯……」。這樣的描述絕對很生活化,但卻和數學本身無關。可是對學生來說,他必須先讀過這些情境描述的文字,就會感到題目很長,而且也不知道這些句子對於解題來說,究竟重不重要?在無法判斷和猶豫之下,就影響到學生的回答。

這也就是我所說的「不會看書」、「不能閱讀」產生的問題。特別是一些跟時事有關的題目,但若是平日沒到讀到這些新聞,那麼一旦這些敘述出現在題目中,因為平時很少看書,就絕對無法回答這些問題。

普通常識不可能全部來自課本  

我常常聽到有人自稱「我讀過哪些哪些書」,或是「我讀過什麼文學」、「我讀過那些歷史」,但這樣的說法,其實意義並不大,因為閱讀永遠都不會足夠。書不但是永遠都讀不完的,而且在不同的年紀、不同的階段,即使讀同一本書,也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受。

這跟學習數學有點不太一樣,比如說學習數學,在學完四則運算之後,可以再往上進一步學習代數,但這樣大概就差不多了,因為這是一種算術的法則,有一些基本的運算方法,基本方法學會了,在一般生活上使用也就差不多了。

可是書卻永遠都讀不完,對任何一個人而言,永遠都會有新知識出現,也永遠都會有新發掘和考證出來的歷史、新出版的文學小說、新發明的科學技術、新詮釋的觀點和理論,或是世界各地新發生的新聞。當這些各種各樣的資訊普及之後,就成了一般人生活中常見的普通常識,我們若不能隨時透過看書、看報,來補充這些資訊,增長見聞,那麼很容易就與這個世界脫節。

這些生活中普遍可見的常識,不可能全部依靠課本而獲得,因為教科書的內容是屬於最菁華和基礎的知識,學校的教材也無法編寫這麼大量的內容進去,我們更無法只依靠學校的老師或父母,來一一學習這麼龐大的資訊內容。

這也就是我希望大家多讀課外書的原因,那些平時不看報、不看書的孩子,一般的常識自然會不夠。就如前面所說,現在各級考試的內容都越來越活潑,因為我們不希望孩子們死背知識、死用考試內容,所以在出題上,會廣泛的從生活中下手,所以孩子若不曉得一些很簡單的常識,自然也答不出答案、無法做題目。這樣對於孩子來說,是極為不利的。

大量的閱讀可以訓練以下四點的語文能力:
一、很快就看懂文章,而且抓到文章的重點。
二、正確而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。 
三、文章必定合乎邏輯,不會自相矛盾。
四、文章內的想法不落俗套,有獨到的見解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auline830 的頭像
    Pauline830

    WES。406。帶著愛成長

    Pauline8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